山西摆脱“一煤独大”成功转型
发布时间:2015-12-03 10:16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 邢云鹏 王建伟浏览:1025
山西煤
煤改革
山西煤资源
——非煤产业登戏台 高新技术唱主角
11月26日,山西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力发展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电动乘用车生产制造等产业,着力构建“煤-电-车”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全省电动汽车生产能力达到12万辆以上。《意见》被媒体称为,山西“煤-电-车”战略开辟产业转型新路径。为此,记者就产业转型新路径进行了采访调研,发现山西摆脱“一煤独大”是一次全新的创新、全面的转型,称得上是一场浴火涅槃的革命。
长期以来,山西产业结构“一煤独大”,导致全省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困境,山西提出了走“革命兴煤”之路,并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全面转型。
“一煤独大”陷入“断崖式下滑”
提起山西,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煤。作为煤炭大省,山西不仅煤炭资源种类多、分布广,而且储量丰富,素有“煤海”、“煤都”之称。目前,山西省探明保有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近1/5,特别是优质稀缺煤种,比如焦煤,占全国的近1/2。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在占全国1/60的国土面积上累计生产煤炭153亿吨,占全国的1/4,净调出104亿吨,占全国的3/4,焦炭产量和外调量分别占全国40%和60%。
然而,在撑起中国能源大厦的同时,煤炭也给山西带来了困顿与困惑。长期以来,山西产业结构“一煤独大”。尽管经过多年努力,但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全省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据统计,1992年至2011年,20年间,该省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7.9%上升到63.4%,一些产煤大县甚至达到80%以上。2013年,煤焦冶电及其配套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高达86%以上,增加值占比高达94%。而与此相对应的是2014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非煤主营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3.6%。如果扣除为煤炭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所占比例更小。
一条腿走路,既走不快,也走不远。2014年,我国煤价下滑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空间,一吨煤的利润还买不到一瓶饮料。受此影响,山西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人们甚至以“断崖式下滑”来形容。其实,“断崖式下滑”绝非偶然,如果把时间节点追溯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同样是煤价跌得让人心惊肉跳,山西省经济也先后同样轻易地就被煤“拖下水”,分别跌至全国倒数第三和第一。
由于全省经济严重依赖煤炭资源,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经济增长随煤炭价格变化而剧烈波动。“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使山西经济处于历史上最困难时期。资源依赖型经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2014年,山西省GDP增速4.9%,全国垫底;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也仅为2.7%,比全国增速低4.3个百分点。2014年,中科院研究表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全国第24位,环境支持系统排第27位,生存支持系统排第29位。
对于山西省“一煤独大”的发展怪圈,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有着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这就好比一个人,一条腿走路,既走不快、也走不稳,即便有时候可能跳了个高,但也难以持久。”
“革命兴煤”冲破发展困局
困难,是奋起直追的动力;危机,是实施变革的契机。
2014年11月12日至19日,王儒林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调研考察后,就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指出要着力做好6个转型,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低碳型”转变,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延伸循环型”转变,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生态环保型”转变,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在随后召开的山西省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上,王儒林对201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山西经济发展,做出全局性、系统性的部署。王儒林提出,加快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在煤炭产业“转型”、非煤产业发展两方面做文章。所谓煤炭产业“转型”,主要是指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非煤产业则是旅游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
在2015年山西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山西省长李小鹏提出,要大力推动煤炭革命,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将推动煤炭消费、供给、管理、科技革命。坚持总量控制、节约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提高省内清洁煤炭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清洁燃煤发电、煤基能源深度转化、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推广燃煤锅炉和窑炉污染控制技术;加快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重点推动建设晋北、晋中、晋东3大煤炭基地,晋北、晋中、晋东3大煤电基地,沁水、河东两大煤层气基地,晋北等煤化工基地,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推进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取消、调整、下放一批涉煤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对新设矿业权依法实行招拍挂,完善矿业权二级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矿业权转让超额收益调节机制。
正视问题,积极应对;直面困难,奋起直追。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山西各地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选准着力点,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
提升矿井的现代化水平,同煤塔山一号井走了一条集约化生产的路子,为全省煤炭革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同煤塔山一号井为年产千万吨级矿井,只有1200人;而与之临近的口泉沟10多个矿井有4万多人,加上家属超过10万人,年产煤也只有1800万吨。同煤集团负责人介绍,仅目前同煤所建设的11座千万吨级矿井,按照现在的市场煤价格不变测算,每座矿井1000人、1000万吨产量、10个亿的利润。照这样的模式复制下去,到“十二五末”,11个千万吨级的安全高产高效矿井群,就是1.1亿吨以上的产量、110亿元的利润,其规模和效益非常可观。
塔山工业园区是同煤第一个,也是山西煤炭行业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园区内,每一种上游企业的废弃物都是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
针对近期京津冀地区使用燃煤灰分必须低至21%以下的大气污染治理要求,晋煤集团为用户量身打造了一个新煤种——17级末煤,又名“蓝天一号”,受到市场追捧。“蓝天一号”新煤种取自该省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其原煤有着天然的低硫“禀赋”。低硫分、低灰分、中高发热量的特点,使得这一新品种能减轻雾霾,符合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产业发展政策。自17级末煤销售以来,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销售额逐日递增,现已遍及石家庄、邢台等地。
虽然煤炭遭遇寒冬,但全国最大煤层气基地——晋煤集团的煤炭“伴生品”却“热度不减”,持续盈利。今年上半年晋煤集团煤层气产业盈利1.24亿元。到10月底,仅在山西以煤层气为燃料的各类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等就突破了2万辆,居民用户突破100万户,企业用户达到3000户,集团煤层气产品销往全国7省20多个市。
浴火涅槃,全面创新转型
为破解“一煤独大”的困局,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发出了动员令。“在煤炭之外下功夫”,山西全面创新转型的发展之路就此启程。
功夫下在“煤外”,如何布局谋篇?经过精心谋划,山西省委、省政府将着力点选定在了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7大支柱产业上。在此基础上,该省出台政策、倾斜资金,大力扶持非煤产业七箭迸发,加快发展。
非煤产业登“戏台”、高新技术唱“主角”。今年5月,在武汉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山西省展区,太重集团高铁轮对组件、临汾威尔捷太阳能动力车、吕梁微风无人机、长治新型超导暖气设备……一个个“高大上”的“山西制造”,当仁不让地取代了传统“主角”煤炭,占据黄金区位,成为备受瞩目的新生代“明星”。与之相呼应,山西省在展区招商引资项目超市内展示的1000个重点项目,以及山西省政府同步举办的高规格重点项目推介会上发布的123个项目,涉及的也多是非煤优势行业和领域。借助中博会这一国家级展会平台,煤炭大省山西释放出转型升级、重塑形象的强烈信号,山西省精挑细选的不少非煤项目纷纷找到了好“婆家”,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1222.3亿元。
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煤都”大同,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照资源以及采煤沉陷区的大量闲置土地,闯出了一条新的“阳光”大道。按照规划,从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在大同市南郊区、新荣区和左云县的13个乡镇,总面积1687.8平方千米采煤沉陷区范围内,建设3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其中,今年开工的一期项目投资估算100亿元,总装机达100万千瓦,将建设13个光伏电站,建成后年均上网电量15亿千瓦时,年可实现税收2.6亿元、节约标煤48万吨。目前,12个电站项目全部开工,10座汇集站11月底力争完成基础工程。
作为全国最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的晋煤集团,将视线延伸到了煤层气产业链上游的装备制造业。他们通过自主研发和与国内外知名公司、高等院校合作等方式,已初步发展形成4大类、20余种产品的煤层气装备及配套材料,研制生产的水平定向千米钻机达到全球最先进水平。
走进位于太原市的太重集团,顿觉勃勃生机。一个“8层楼高、一铲子装两火车皮”的75立方米巨无霸装载机正待运非洲;轨道设备公司正开足马力为美、德、印度等世界50余个国家生产火车轮、轴和轮对。“这些都是我们近年研发的杀手锏。”太重董事长王创民介绍,集团今年上半年完成营业收入96.3亿元,仅轨道公司就超过10亿元,利润3051万元。
在朔州润臻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一台机器,这头“吃”进粉煤灰,那头“吐”出来的是一种全球最先进的绿色循环建筑材料碳金板材,毫不起眼的粉煤灰就这样身价百倍地由每吨20元升值到了上千元。目前,这家民营企业可年消化粉煤灰150万吨,年产值2.5亿元,以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碳金板材生产的家居产品已达到四大系列数10个品种,并远销加拿大、丹麦、俄罗斯等国。预计到2016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将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利润3亿元。
投资拉动,项目带动,结构调整促进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临汾市今年新兴产业投资计划完成投资119亿元,其中装备制造60亿元,截至6月底,东方恒略精密铸造项目等已完成投资59.4亿元;晋中新兴工业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20.2%。
以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和世界低碳中心为目标的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热火朝天。今年前半年,已有清华、中科院、中海油等23家研发机构的12个项目开工建设,下半年还将有中国化学煤化工工程研究院等20个项目相继开工。山西新兴产业崛起的科技绿芯正在形成。
山西省发改委主任王赋介绍,山西装备制造、医药、材料、信息技术等7大新兴产业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1196个储备项目,今年预计可完成1433亿元。上半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1亿多元,其中新兴产业就累计完成近642亿元。
发生在太原、大同、晋城、朔州等企业身上的神奇故事,让人们有理由对山西非煤产业的明天充满信心。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表示,如果将山西省委、省政府确立的这7大产业比作是7粒种子,之于山西,可谓粒粒皆良种。 尽管这7大产业既立足传统优势,又皆具发展视野,空间巨大,潜力无限。但破解三尺冰冻,绝非一日之功。“山西做好非煤大文章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选好‘良种’,更在于改良‘土壤’。”潘云的话引人深思。
11月26日,山西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进一步消纳过剩煤、增加发电产能、推动节能减排的“煤-电-车”战略。《意见》提出,到2020年保有量达到20万辆以上;公共充换电站实现全省域主干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全覆盖。省直机关、事业单位新增或更新的车辆中,电动汽车应用比例不低于30%,并且逐年提高推广应用比例。 对省内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给予省级营销补助。2016年1月1日起,对全省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车辆生产企业与产品》公告目录且实现终端销售的电动汽车,按照同期国家补贴资金1∶1的标准给予省级营销补助。
山西对电动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显示出传统煤电能源大省向新能源产业转型的决心。“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走‘煤-电-车’发展之路,是山西经济转型的紧迫任务和现实需求,也是破解煤炭产能过剩、电力消纳困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山西省经信委副巡视员樊文彬说,电动汽车具有电能替代效应,以公交领域为例,仅每年公交更新全部电动化,就可消纳8200多万度电量,节约燃油成本1.3亿元。
放眼三晋转型大局,全省上下精心布局,拓土开疆,一手抓传统优势的提升,一手抓潜力产业的培育,为GDP变“色”已成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一抹抹“绿”色越来越耀眼夺目。
“优种”已经选定,“土壤”质量正在改良。只要奋笔疾书,久久为功,山西终将会摆脱“一煤独大”的困局,为我们谱写一曲大发展的绚丽华章。
注:部分数据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
推荐资讯
- 关于2023年“中秋、国庆节”休市安排的通知
来源:海西塑料09-09
- 关于2023年“端午节”休市安排的通知
来源:海西塑料06-13
- 关于2023年“劳动节”休市安排的通知
来源:海西塑料04-14
- 关于2023年“清明节”休市安排的通知
来源:海西塑料04-03
- 关于2023年“春节”休市安排的通知
来源:海西塑料01-17
- 关于2023年“元旦节”休市安排的通知
来源:海西塑料12-28
- 关于2022年“国庆节”休市安排的通知
来源:海西塑料09-26
- 关于2022年“中秋节”休市安排的通知
来源:海西塑料09-05